放假孩子长期在家,考验着父母的教育智慧。一般情况下,父母看到孩子做他们不乐见的事情时,总是习惯进行批评和说教。孩子的很多状况都需要大家去管教,但怎么样管教才不会事与愿违呢?
父母在假期如何管理孩子
1、维护家庭和谐,要做到3不管
有一种“掌控型”爸爸妈妈”。他们会对孩子过度干涉、过度保护、过高期望,致使孩子缺少自主性,甚至还会延伸至成年阶段。譬如目前常听的妈宝,很多就是由于“掌控型”导致的。
所以,作为爸爸妈妈,要掌握准时放下。假期想要家庭和谐,父母请注意,不要多管下面这3件事:
1、孩子分内的事,不管!
什么是孩子分内的事?譬如吃饭、着装、个人卫生、整理床铺等,孩子自己独立完成的事,就是孩子分内的事。有些父母过度关注孩子,无巨细面面俱到,什么都办孩子做。
如此一来,不只没给孩子训练的机会,还把亲子关系搞得非常紧张。虽然表面上是爱孩子,但如此的本质却是以爱为名的牢笼。应该适合放下,训练孩子的自理能力。毕竟,独立,也是成长的必学课。
2、孩子喜好的事,不管!
有人问,被爸爸妈妈压制是什么感受?有个回答非常扎心:“我就像一个被拘束在模型里的标本,困在框里,飞不出去,也找不到自我。”
很多人可能对此也深有领会:小时候盼着假期出去运动奔跑,却被爸爸妈妈需要家写作业;本来计划想用攒下的压岁钱完成我们的小目的,却被爸爸妈妈需要照他们所期盼的去安排,不可以自己支配……然后,一个假期下来,孩子想干的事一件没做,心里满是委屈和不甘。
所以,假期可以让孩子自行安排,去做一些他一个人喜欢的事。就算是听听音乐、唱唱歌、撒撒欢都行。这不是放任,而是让孩子享受原本就是他的假期。
3、孩子能做主的事,不管!
你有没遇见过如此的人,无论任何事情:“我妈说不可以”“回去问问我妈”“听我妈说”……
一听这话就叫人感觉非常没主见,为何会如此呢?假期里孩子本来想先写完今天的理科作业后看会儿课外书的,父母说不可以,少看点课外书,不如做套卷子。孩子想看会儿纪录片,父母说可别,这对你分数提高又没用。
这类本应是孩子能做主的事,却被爸爸妈妈强加了我们的意志。于是,一味地打压,迫使孩子妥协,让孩子丧失了主见,变成了大伙感觉不够独立自主的“妈宝”。
在安全的首要条件下,有的事让孩子自己说了算,也可以培养孩子完善独立的人格,人只有自由了,才会对生活充满期待。
2、管好这7件事,助孩子弯道超车
看到这里,有些父母可能在想:不管孩子,才是假期最明智之选吗?当然不是,假如你想让孩子“弯道超车”,那以下这7件事,必须要好好管。管好了,孩子开学可能还能惊艳逆袭。
1、管好孩子的作息规律
一放假,孩子们一定要睡懒觉,把觉补足了再玩个痛快。这本无可厚非,但父母要把握好度,准时帮孩子把作息调过来。最好是放假一周后,让孩子恢复早起早睡。
健康的作息规律依旧是孩子需要坚持的好习惯。
2、管好孩子的学习态度
假期里,孩子容易懈怠,贪玩成瘾,把学习抛诸脑后。所以,为了防止这样的情况,不如先跟孩子一块约定好假期学习计划,准时帮孩子拟定一份假期学习计划并监督他们根据计划完成必要的作业和复习、预习;时间上可以留有空闲,但天天都要准时跟进完成。
如此坚持一段时间,孩子适应了,就能慢慢自主学习了。
3、管好孩子的电子娱乐
玩手机、打游戏、刷短视频,这种“短频快”的电子娱乐充满新鲜刺激,容易让孩子沉迷上瘾,无意识到不愿考虑,跟风享乐,被碎片化信息淹没,再也没了我们的判断。
所以,在电子娱乐这里,父母不只要控制好孩子用手机的时间,而且还要要亲身伴随好孩子,譬如带孩子做一些亲子活动,像外出公园散步,去图书馆之类的。父母以身作则,才能对孩子有足够的说服力。
4、培养孩子的假期目的感
有目的,有动力,有路径,人会在良性循环中不断进步;无目的,无动力,无计划,人会在安逸中不自觉地下滑。不想荒废整个假期,大家就必须要培养孩子的目的感。一天要完成什么事,本周要读完几本书,假期结束要达成什么。每一项都要具体明确,再搭配上计划表,落实到真的的行动上。
这样,你和孩子才能拥有一个充实而又有收成的假期。
5、管好孩子的户外运动
也有科学研究证明,当人在运动时,大脑的供血量增加,记忆力和反应力会随之提高。也就是说,运动不仅能够培养孩子的意志力,还能提高他们的智商和考虑力。平时在学校,孩子们都基本都局限在小小的教室里,所以,假期就应该让孩子去户外运动,亲近自然,放松大脑。
多运动,多外出,室外的阳光,有益于孩子的成长。
6、教会孩子承担家务劳动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劳动在智育中起着极其要紧有哪些用途,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尖上。都说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进步的孩子,其中劳育必不可少。浇花除草可以训练孩子的察看力,下厨做饭可以训练孩子的条理性,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假期里,父母应分配一些合适孩子年龄的家务,譬如让孩子帮忙刷碗、择菜;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独立能力。
7、帮孩子管好内在情绪
有些孩子精神十足,乐观积极,有些孩子却蔫头耷脑。出现这类缘由,本质上就是由于孩子的内在能量不够。好的爸爸妈妈,会给孩子能量和支持,把孩子培培养内心丰盈且强大的人。
假期是孩子休养生息的好机会,大家应该借助这期间,帮孩子补足内心的能量。身为父母,大家应该给孩子多一些理解和一定,少一点批评和指责,打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并且,多些交流和关怀。
假期与孩子和谐相处,请记住这三句话
1、控制好情绪多
情绪稳定的爸爸妈妈是跟孩子好好相处的首要条件。不少爸爸妈妈跟孩子之所以鸡飞狗跳,都是由于爸爸妈妈情绪先崩了,不是发火,就是斥责,如此的情绪激烈之下,不跟孩子发生矛盾才怪。
这个假期,我跟孩子没起争执和矛盾,并非由于孩子有多自律,而是我准时调整了我们的情绪。
譬如说早上不起床,我也不发火,也不吵,只不过间隔个20分钟去推一下他,轻声问一句:需不需要起床。前三四次,孩子一般都会说:等一会。
反正叫不起时,千万不可以发火,多去叫几次,还有一个要素就是“只问一句需不需要起床”,其它不多说一句。
同理,如此的情绪控制也适用于孩子不写作业时。有个特别重点的点就是爸爸妈妈只负责提醒,但不要唠叨,更不要发火或者爆发“战争”。
亲子关系和谐,是促成孩子积极上进的第一步。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孩子是能感觉到的。非常重要的就是以耐心和宽容之心来换孩子的感恩与懂事,如此的亲子关系才是良性向上循环。
2、多看孩子的优点
爸爸妈妈有个非常有意思刻板思维:孩子都是其他人家的乖。看自己家里孩子,一直盯着孩子不学习、不自律、不努力的缺点,却对孩子身上的亮点自动忽视。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各自的亮点。如果拿孩子的短处跟别家孩子的长处对比,就会心理失衡,进而把怨气无意识的投射到孩子身上,因而会“恨铁不成钢”的强烈想法。
只有用赏析的见地看待孩子,才能看到孩子身上更多的优点。这个时候孩子不只会感觉到爸爸妈妈的一定,自驱力和自信心也会增强。
要了解,没孩子不期望自己变得更出色,只不过缺少了一定,而干脆就逃避和摆烂了。孩子和大人一样,都需要被赏析、被一定、被尊重。了解尊重孩子和赏析孩子的爸爸妈妈,也会变得更出色和通透。
3、多想孩子做得好的时候
大家总是对身边的好视若无睹,而对旁人的一点好而念念不忘。特别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由于爱得深,所以需要也会非常高。这就致使,有时候爸爸妈妈只看到孩子身上的不足,只盯着学习成绩,只盯着作业写了多少?书读了多少?
眼里只不过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而看不见孩子做得好的时候。这种选择性忽视,也会让孩子慢慢变得沉默,跟爸爸妈妈有了隔阂,心里有话也不想讲出来。
不是孩子不想倾诉,而是讲出来后不只得不到认同,面对的要么是爸爸妈妈的说教,要么是指责,而根本没与孩子共情,更没站在孩子的地方上换位考虑。
归根结底,还是爸爸妈妈“望子成龙”或“望女成凤”的愿望太强烈,过于焦虑时,就只能看见孩子的不足,而对孩子的出色选择性忽视。
有时,爸爸妈妈的一个认同或一定的眼神,会给孩子莫大的激励与温暖。当爸爸妈妈控制好我们的情绪,并用赏析和鼓励的态度对待孩子时,才能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孩子慢慢才能从消极摆烂有自驱力。